大 鸨
发布时间:2024年11月17日 来源:动物守护者网站
大鸨[dà bǎo](学名:Otis tarda)是鹤形目鸨科大型的陆栖鸟类。体长雌性
约80厘米,雄性约100厘米;嘴短,头长、基部宽大于高;翅大而圆,无冠羽或皱领,雄鸟体重
为10—15公斤,脚上有3个粗大的趾,很适于奔走。雄鸟的头、颈及前胸灰色,其余下体栗棕色,密布
宽阔的黑色横斑;下体灰白色,颏下有细长向两侧伸出的须状纤羽;雌雄鸟的两翅覆羽均为白色,在翅上形成大
的白斑,飞翔时十分明显。幼鸟似雌鸟,但额顶近黑色,布有稀疏的淡棕色纵纹,眉纹白色。
大鸨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、摩洛哥北部、中东、阿富汗北部、中亚、西伯利亚南部、蒙古,往东
一直到俄罗斯东部,偶尔也见于印度和日本。大鸨共分化为2个亚种,在我国均有分布,主要在中国黄冈、荆州、鄂州和武汉。主要栖息于
开阔的平原、干旱草原、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,在冬季和迁徙季节也出现于河流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。常成群一起活动,善于奔跑。
大鸨吃嫩叶、嫩芽、种子以及昆虫、蛙等动物性食物。善于奔跑、耐寒、机警、不鸣叫,很难靠近,非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不超过200米。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
集群活动,形成由同性别和同年龄个体组成的群体;在同一社群中,雌群和雄群相隔一定的距离。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,是我保护区夏季候鸟。
大鸨每年4月中旬开始繁殖,繁殖期的雄鸟前颈及上胸呈蓝灰色;巢在地面上挖一浅坑,无巢材或把原处的草踩倒用作铺垫,巢址选择和营巢全由雌鸟承担。每年产1窝卵,通常在5月上旬至6月产卵,每窝2枚,少有3枚或4枚。当
产下卵后,由雌鸟开始孵卵,孵化期31~32天。雏鸟为早成鸟,出壳不久即可离巢,由雌鸟照顾和喂食,30~35日龄长出飞羽,第1年冬独立生活。大鸨的性比不平衡,雌雄性比约为2.5:1,雌鸟4岁性成熟,雄鸟5岁性成熟。交配体系为多配和混配。多配体系为1
雄多雌,雌鸟多为5~7只,雌鸟有社会等级。混配体系为每只雌鸟和1只以上的雄鸟交配,混配体系较为常见。
大鸨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,总数估计在29700只左右。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,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,但近年来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,估计总数仅有300-400只。 [17]在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属于易危(VU)等级,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。
大鸨的很多习性都与鸵鸟近似,因而有“欧亚大陆的鸵鸟”之称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。
让我们一起保护鸟类,为环境增姿添彩吧!